在足球比赛中,判罚禁区内任意球的情况相对罕见,但规则中确实存在相关条款。以下是几种可能判罚禁区内任意球的场景及其规则依据。
1 守门员违规持球
根据足球规则,守门员在禁区内持球时间不得超过6秒。若裁判认定守门员故意拖延时间,可判罚间接任意球。此外,守门员用手接队友故意回传球或掷界外球也属于违规行为,将导致禁区内间接任意球。
2 危险动作与阻碍行为
当防守方球员在禁区内实施危险动作(如抬脚过高)或故意阻碍对方球员移动但未构成犯规时,裁判可能判罚间接任意球。这类判罚的关键在于动作的危险性而非身体接触。
3 违反特定技术规则
若进攻方球员在对方禁区内违规,如发间接任意球时未等裁判哨声直接射门得分,进球无效并改判禁区内间接任意球。防守方在禁区内违规设置人墙(距离不足9.15米)也可能导致判罚。
4 非体育道德行为
禁区内发生的非犯规类违规行为,如假装受伤、故意挑衅等,裁判可视情况判罚间接任意球。这类判罚更多取决于裁判对比赛精神的解读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禁区内直接任意球(即点球)与间接任意球的区别:点球针对防守方犯规破坏明显得分机会,而间接任意球针对技术性违规。所有禁区内任意球必须在犯规地点执行,且攻方球员需先将球传给队友才能射门。
裁判判罚时需明确手势:单臂上举表示间接任意球,区别于指向点球点的动作。球员应及时理解判罚类型,避免因误解规则而错失进攻机会。